介绍一下你自己和所做的工作
我是宝婷(社交网络 @tifanie),此前在香港理工大学英文系和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就读,方向是比较文学。学生时代就有接一些撰稿的工作。去年 6 月毕业后,比较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记者和撰稿人,全职是在科技财经媒体。今年4月,开始了播客节目「不可理论」。比较关注的领域是文学、科技理论、游戏。
你的职业生涯的转折点是什么?
离开学校的时候吧。大学4年加研究生3年,基本都是挺全心全意扑在学术上面,读文献、写论文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,充斥了我的生活。特别是进入文学理论的后人类这个理论派系之后,整个人看世界的方式都随之改变了。国内这个领域还没有做得很好的学者,和欧美甚至东亚学术圈的理论差距也存在,不管从「爱好」还是「擅长」的角度看,都有我去做的价值。所以当没有去念博士、离开学校的时候,还是有失落感的。
工作一年后发现,离开学院其实给我了更多选择、更多自由,也找到了学术之魂在学术圈以外的安身立命的方式。社会像一个更大的「野区」,我在学院这个小一点的野区已经可以自立,那么是时候建分矿升下科技了。练级,就是找到独立、充实、有稳定产出的生存方式的过程。我现在等级还不太够吧,但离转为 full-time freelancer 应该也不远了,那时会是又一个「职业生涯的转折点」。
工作中的一天你是怎样度过的?周末呢?
我的全职工作以采访和撰稿为主,时间相对自由,所以不区分工作日和周末,也没有朝九晚五概念。我是个夜型人,虽然每天早上 8、9 点会自然醒,但午饭前的时间基本都是在「调整状态」,比如洗澡、化妆、收拾房间、采购。午饭后才是真正的工作时间,如果没有外出采访安排的话,会在家里、办公室或咖啡馆等固定的地方工作,一直持续到深夜。当然中间会有偷懒打游戏、看书的时间。
一周里会有两三天,会在中午或傍晚去 studio 练钢管舞。在自己住处也安了钢管,但由于没有保护,不能在家做太危险的动作,只能做基础的练习,在考虑增加去 studio 的频次。
你都有使用哪些硬件?
Macbook Air 13’:写稿好伴侣,快毕业时在台湾用教育优惠购入的,所以我的 Mac 和别人还有点不一样——键盘上有国语注音符号。我的需求就是要随时随地写稿改稿。Macbook Air 轻、电池续航久,每天出门背个帆布包就装下了。
iPhone 8 Plus:我对移动端要求还是比较高,近年放弃了使用 iPad 想整合到手机上,又忍受不了手机卡顿,还需要在移动端玩《炉石传说》这种体积较大的游戏,iPhone 较新版本的 Plus 就成了我的选择。Mac成为主要工作机之后,日历、提醒事项等都可以同步,Airdrop 传文件也很方便。唯独,电话不能录音对采访工作来说很怨念……
Ducky 2108 红轴:我还有一台台式电脑,因为需要打 Dota 2 和其他一些 Steam 上的游戏,需要性能好一些的。主机是自装的 i7 机器,键盘是 Ducky 2108 红轴机械键盘。最初打算买 Cherry,有点超出预算,在台湾发现了 Ducky 这个牌子,介绍称是 Cherry 轴,去店里实际试了茶轴黑轴青轴红轴之后,果断买下了红轴的纯黑色全键盘,Zero Series 2108,约2000台币,差不多是 Cherry 的一半。到现在用了两年了,它的手感和声音我都很满意。
Blue Yeti:2016 年开始我做过一段时间游戏直播,也录过一些游戏视频和日语教学视频,那时的麦克风就选择了 Blue Yeti,现在录播客也在用。它自带声卡,作为一个USB麦克风,不管是连我的台式电脑还是Mac,都随插随用。根据说话人的人数和位置,可以调不同的收音模式,音质也非常不错,价格又在1000人民币以内,已经完全可以满足使用需求。
BeatsX:是在看了评测后,在各种外型的蓝牙耳机中选中的,舒适度符合期望。平时会用它连手机打电话、听音乐、听播客,手机不需要拿在手里,音质也更好,确实比有线耳机方便多了。隔音效果也挺好,在外面经常听不到别人跟我说话,不知道算优点还是缺点。
Kindle Voyage:买Voyage的时候其实Kindle Oasis已经出了,但是有好友推荐,说Voyage是「Kindle界的年轻窦唯」,性价比也合适,事后证明物超所值。早前需要看大量论文和资料,不可能都是纸质的,经常要在电脑和iPad上看,已经有了读电子书和标注的习惯。有了Kindle之后更加方便,特别是「推送到Kindle」功能,不管是从亚马逊买、从读书资源网站推,还是从自己邮箱发送,都可以一键到Kindle。Kindle的屏幕也比电脑和iPad屏幕护眼。有时会需要读一些外文书,从国内买经常很贵且运送很慢,但有了Kindle直接就可以从美亚、日亚买电子版,虽然需要在Kindle上切换账户,好歹便宜又立刻就能读到。需要笔记的地方随手标注,更可以进行搜索。直到现在Kindle Voyage都是我每天包里必备,乘坐交通工具时会看,在办公室也会看,旅行时更不必说。
Panasonic Lumix GF1:现在日常都是手机拍照了,旅行时才会带上这部微单相机。我买它的时候,GF系列好像已经出到GF5,GF5的官配饼干头是14mm/F2.5,远不如GF1的20mm/F1.7的定焦头。微博和豆瓣上一位曾在日本留学、画插画的小姐姐@林竹也是用的这部机器,样片可以在她的豆瓣相册看到,我的豆瓣相册里也有一些。当时还在香港读书的我,在二手买卖论坛找到卖家,花了3800港币入手了95新的GF1。品相确实几乎全新,还配有多一块原装电池。续航能力也很棒,在巴黎旅行时每天拍大量艺术品,连续拍了5、6天,才用光一块电池的电量。它也非常适合拍人物。
软件呢?
iOS 内置 Calendar:自从几年前决定戒断纸质手帐,日历App就变得非常重要。我的日历标注分为4种颜色:Work、Home(这两个是系统默认的)、Input、Output。Work用于记录 appointment 时间地点、稿件DDL、航班等任务型信息。Home 主要记录钢管舞练习。Input记录当天的读物,Output 记录我的文章和播客等内容产出。这样持续记录下来可以激励自己的输入产出比(幻觉)。
Trello:任务管理 App,会在 Macbook 和手机上用,主要用于记录我的播客「不可理论」的进度和选题。
Ulysses:我在 Mac 上日常主要使用的写作软件。其实很少使用到 Markdown 的高级功能,只是需要把草稿分类摆放,软件本身又很轻量、简洁,iCloud 同步(同步云端是满足安全感的必须),可以随时调出来开始写。因为平时写的东西分五大类:工作上的财经类文章、文化类外部约稿、播客提纲、个人日记、小说灵感及片段,省去了文档分类保存再调出的麻烦。
OneNote:信息分收集、归位、使用三个步骤,OneNote承担了「归位」的这一步。很多人使用的是Evernote,我则受一位网友的笔记步骤影响,选择了 OneNote 。它主要用于记录我的读书笔记,好的文章可以从网页上一键截取发到 OneNote ,当然也是分类存放的。
Inoreader、Feedly:两个都是 rss 阅读器。Inoreader 主要放英文媒体的新闻源,作为记者,每天开始工作前,还是要浏览一遍科技财经新闻。Feedly 则私人一些,从门户网站博客盛行的时期就用Google Reader 订阅了很多博客来读,Google Reader 停运后就导入到了 Feedly ,原先的很多都不更新了,清理后 focus 更明晰,只关注最核心的,比如我最喜欢的学者之一Alexander Galloway的博客、李如一的博客等等。
clippings.io:用于导出 Kindle 读书笔记到笔记软件。
Brainscape:flashcard 背单词 App,早年学西班牙语的时候在 iPad 上用过很久。优点是Flashcard的方法相当科学,缺点是在语言学习更精深的阶段可能不够用,也比较缺乏中文支持和卡片包。现在背日语单词是用「沪江开心词场」。英语单词是我年轻时靠啃书背的,后期就不太需要 App 了。语源的关系,西班牙语用英语来学,日语用中文来学,Brainscape上的欧美语言资源更丰富,所以选择了不同的 App。当然,入门之后,最好还是能用所学语言写的教材来学。我用过的西语教材「Destino Erasmus」、日语教材 「日本語総まとめ」系列、英文的Merriam-Webster's Vocabulary Builder,都是比用我母语写的教材更好的教材。最后一本尤其推荐给所有人,从英文的词源排列核心单词,并介绍词源和单词的相关文化背景,真正提高语言理解能力,而不是只是简单的一个单词对应一个意思。
你常关注的信息源都有哪些?
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,首先要梳理出知识的谱系,要知道自己关注、擅长哪几个领域,这几个领域里关键人物有哪些,最重要的信息源当然就是他们。
关注作为优秀内容产出者的人,我还是挺依赖 SNS 的,会保存一些微博、豆瓣上的文章,哪怕只是短小的观点和评论。除了上文提到的 rss 订阅一些博客以外,Wall Street Journal 和 The New Yorker 的一些知名作者、记者的文章也会固定阅读。另外就是读书了,需要查东西去 Google Scholar 找论文读的习惯也还在,阅读依然是目前最让我有快感的、密度最高的信息获取方式。
你最理想的工作环境是什么?
桌子要很大。
你都有哪些工作/生活习惯?
被硕士论文逼出了一个习惯,写 thesis log。它是表格状的,在纸质的横线笔记本上,手写比较有实感。精确到今日论文已有多少字、今天已经 address 了什么问题什么文献,明天还需要 address 哪些。也会写周计划、月计划。
后来这个写 log 的习惯保留了下来,通过规划并记录背单词、整理文法、刷题的进度,它陪我考过了日语 N2 和 N1。
因为看着 log 进度一点点变成实在结果的过程非常有快感,到现在我都对当时使用的笔记本品牌 Field Notes 非常有好感。也依然在使用纸质笔记本写 Log,只不过不那么频繁密集了。
你平时获得灵感的方式有哪些?
先天的部分是天赋和直觉,后天的部分则是靠上文提到的建立知识体系。
你如何理解「利器」?(指代工具/灵感)
我在香港读书时有个偶然的工作机会,要当爱尔兰作家 Colm Toibin 的随行陪同一整天。那天我陪他坐地铁、逛书店、买CD、一直护送他到大学里演讲、接受采访,再送他回酒店。他观察世界的方法震惊了我,比如在商场里看到一个在红酒店门口踌躇的男人,他对我说:「你看这个人,他遇到了感情问题」,然后说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给我。这样的事情在一天中发生了好几次,我见识到了天才的观察力和感受力。
我问托宾用什么工具写小说,会不会用 Scrivener 之类的的软件,会不会规划好这部小说分几章分别写什么,会不会跳着写?而托宾给我的回答很简单:每天早上六点,雷打不动,他会来到桌前坐好,用纸笔开始写作。不会有任何规划,从故事的开头写起,每天每天,一直写到结尾。他很少用电脑,最多用来处理一些电子邮件。
这件事让我意识到,一个人的天赋和毅力愈加薄弱,才会愈加强调「工具」和「灵感」的重要性。在文学创作或更广义的创造中,「天赋」、「毅力」,再加上「自我意识」,或可称为「表达欲」。工具和灵感都是为了最终结果的产出,而真正驱动一部杰作诞生的,是强大的表达欲。表达欲才是终极的利器。
推荐一件生活中的利器给大家。
黑檀木裁纸刀。确实是件「利」器,但不会划破肉。它的本来用途是裁宣纸,我偶尔画国画,所以会用到。将它放在笔筒里之后,总是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用到它,比如拆信、戳破某个表层、从很窄的地方勾东西……再比如,上面放一块酒精棉,可以擦键盘缝隙之类的边边角角。很神奇。
本文参与了「利器社群计划」,发现更多创造者和他们的工具:http://liqi.io/community/ & https://github.com/LiqiVolunteer/fangtan